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扫描二维码

范和村——大亚湾边的最美古村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0 09: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常去广东惠东的巽寮湾,总是在稔山镇的公路边看见“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的牌子,这个广东最美的古村落就是范和村。这座位于大亚湾东南部的古村,大约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具有600年历史的“村中有围,围中有村”的村落,更是凸显古村落的建筑价值,范和村的罗冈围古围村、清代古戏台、圣旨牌匾等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引起了我一定要去范和村参观的冲动。俯瞰范和村
  从深圳出发上东部沿海高速,沿着S30深惠沿海高速行驶在惠东(稔山)出口下,进入G324国道,一直向前巽寮湾方向行驶,在路边就能看到范和村的指示牌。而从广州出发,沿着广济高速、广惠高速,同样在惠东(稔山}出口下,进入G324国道一样的能到达。深圳过去只有111公里,一个半小时,而广州过去大约 208公里,2小时33分钟。
谭公庙
  开车进入范和村,不到两里路的距离,老远就见到一座庙宇——谭公庙,寺庙不大,只有两座殿堂,但是,红墙橙瓦非常鲜艳,将车停在庙前的停车场,首先参观寺庙。据说谭公是惠东本土最负盛名的神灵,公认的谭公庙源头位于惠东县平山九龙峰。相传在清末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为村中年景不好,牛瘟传播,村民斋戒祷告,神谕指示要引来谭公香火才能化解。村民想方设法把谭公香火从九龙峰请来,举行醮会,果然从此风调雨顺。起初谭公香火寄放于山顶五谷帝庙,“文革”时五谷帝庙被毁,经1986年的重建和2000年的扩建,才形成现今的谭公庙。谭公庙没有太多的外地香客,只有村里的老人在这里守着庙宇,偶尔看见村民在庙中烧香膜拜,庙宇显得分外清净。
  谭公庙背后就是一座十米多高的小山,我们登山上去,是范和村唯一最高点,它叫做“猪山”,因形状仿佛小猪而得名。山顶放眼望去,小村一览无遗,范和村地处稔平半岛西北端,大亚湾就在不远处,最远的亚婆角依稀可见。范和村村民认为,猪山是风水命脉,他们在山的周围兴建了不少神庙,谭公祖庙、文昌宫、将军庙、城隍庙、玄帝宫等。
文昌宫
  在谭公庙背后,也就是猪山的右手边,有一座红墙黑瓦的建筑物,它就是古私塾——文昌宫。文昌宫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在1949年前后曾被拆毁,现址为1985年重建。宫内供奉“文昌帝君”,帝君左设朱熹像,右置“魁星点斗”,范和村出了“九举一枝花”,即九位举人和一位探花,可以说是归功与这座文昌宫。比较奇特的是它厅堂坐东北朝西南,大门却要向西北开,据说这是暗藏风水玄机。
  在猪山上,最显眼的莫过于城隍庙,猪山的猪头处是最佳风水位,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筑比起文昌宫和谭公庙,它显得更有年代感。从猪山南坡下山,就是城隍庙。范和城隍庙修建于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前后,由当时的四大乡绅陈氏、郭氏、王氏、高氏倡议集资。城隍庙布局规整,门楼两侧塾台展现广府格调,殿宇屋脊的嵌瓷装饰和神龛木雕则是潮式特色工艺的缩影。
罗冈围
  范和村最有名的是罗冈围,它是一个200多年历史的古围屋,由陈氏族人所建,属陈氏围屋,它呈正方形布局,长宽均为99米,用108间房屋相接而成围,设有东、西、南、北各自相对的4座门楼,号称“四十八座屋,十条巷,一百四十八间房”罗冈围是范和村所有围屋中最大的。其实它的名字与范和村的来历很有关系。
  范和村古称饭箩冈之称,因地形貌似饭箩而得名。后因当地方言“饭箩”与“范和”同音,在清代乾嘉时期,村名饭箩冈已慢慢改为范和冈。范和村鼎盛时有罗冈围、吉德围、尚德围、长兴围四大围村,以及围仔、六顺围等多座小型围屋。除了尚德围毁圮严重外,其他围村仍保存完好,古风犹存。其中罗冈围的陈姓是范和村人数最多的姓,因此罗冈围的古围村也最为恢宏。

我们找到一个最高的民宅,但是大门紧闭,无法上楼拍照,而在边上还有一个略微低矮一点的民居,女主人很人情地让我们上了他们家的楼顶。鸟瞰罗冈围,48座房屋排列整齐有序,排列之间是宽3米左右的,用花岗岩石板或河卵石铺砌的巷道,再加上南门的有着多个铳眼的小瓮城,罗冈围俨然就是一个微型城池。
幽静的小巷

001X8Rscgy6HNztZJ3Zf3&690.jpg

  范和村尚未进行商业开发,没有门票,没有旅行团的人潮,也没有到处叫卖的摊贩,即使在周末,也只有一些慕名前来的人。当我们去的时候,也只有我们一行自驾的和一帮骑行的车友。随意走在范和村的小巷子里,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彷佛置身于明朝时代。
  在范和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敬神,许多人家的门前和祠堂,都有烧香,人们非常虔诚。具有宗教的信仰使得他们十分纯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对待都是非常的热情地为我们指路,告诉我们范和村的情况和历史传说。
无地无时无神仙
  在围屋的许多门楼都有敬神的地方,一般设在二楼,沿着古老的木质楼梯上去,就是一处处的神龛,里面空间都不大,不过都有香火,干净而整洁。几乎所有的报道都写过范和村具有“无地无时无神仙”的特点,仔细想想,确实是无时无刻没有见不到祠堂和神龛的,这些地方都有神仙的踪迹。
  范和村有许多的宗祠,每个姓氏都有,不时就能看到昭示着家族昔日辉煌的牌匾和用来夹旗杆的功名碑。这些古牌匾有:陈氏祖祠的“御赐范和陈氏匾”、“亚元”和“拔元”,以及林氏祖祠的“明经进士”匾。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御赐范和陈氏匾,匾上阳刻一道清嘉庆年间的圣旨。该圣旨是清嘉庆皇帝为表彰广东肇庆府高明县教谕陈鸿猷的父亲陈上宾、母亲庄氏,于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颁发的,分别赠陈鸿猷父母为修职郎和八品孺人。根据这道圣旨,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甲寅科乡试第二名举人(即“亚元”)陈鸿猷将圣旨内容摹刻为木匾,世代保存。
木匾圣旨
  很多村民家的大门已经经过翻修,不过,大门两旁的石头门框还是古老的,新修的木门上的门锁依然是过去的门环,家家门前都张贴着红色长方形的大门联,上面鎏金的大字十分喜庆,很据有中国特色,女孩子们看见老式的大门都忍不住过去拍一张纪念照。
  村中还有难得一见的水塘,四周长满了各种植物,虽然新修的房屋已经与古村落的风格有较大的不同,但是在水塘的衬托下,这些民居有一种说不出的静谧感。
  最早在饭罗冈定居的是高、王、郭三姓。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战火纷飞,高、王、郭三姓先人与逃难大军南下,先后来到烟敦山下的田心仔,见此地背山靠海,清溪平川,深觉此地是非常理想的安身之地,便在此安家立业,垦荒造田,这就是饭罗冈最早的先民与村落。
天主教堂
  在罗冈围外,有一座黄墙尖顶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我们走进教堂,院子里的信众很热情地帮我们打开教堂的大门,让我们进去参观。教堂建于2005年,但天主教早在清朝道光十七年(1836年)已有传教,传教士羊神父自香港渡海来到范和村,该教堂是稔平半岛上唯一设有主教的教堂,在解放前一直隶属于香港教区管辖。早期的传教士们筹资在大路街购地修建了一座简易的老圣堂,随着信众增多,在1925年终于建成一座西洋排楼式新教堂,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名曰“圣母堂”。范和的天主教会,从它诞生的那一刻直至解放前,现有教徒约170人,其中范和本地约占70%,以罗氏、粱氏的村民居多。


 范和村的居民据说有12000多人,是50个姓氏在此聚居的大村,不过这里的人们非常和睦相处,人们也十分淳朴。我们在四处转悠的时候,走到了一家门前,老人家在做着手工活,他没让我拍特写他的照片,不过当我们发现这里无路可走时,他放下手中的活,主动带我们走了很远,他说他也是一名天主教徒,问我们去参观了教堂没有。村里巷子虽然不宽,不过人们都是骑着自行车穿梭巷子,偶尔也能见到摩托车快速经过。虽然是周末,村里很少能见到在外面聊天的村民。 到了中午时分,四处飘着饭菜的香味,不过因为没有多少游客,除了这一家写着是一个大排档之外,村里很少很少见到餐馆,即使是小商店都不是很多,可见商业化程度不高,而正是这样一种自然的状态,才是吸引我门的地方。村里几乎没有高楼和较大的空地,而这个最大的现代建筑物就是这里的范和文化广场,这里是村委会办公的地方,里面有很多老人,上前一看,是老人活动中心,门前一处广场,算是村里最大的广场了。
空荡的水仙爷戏台
  范和村老建筑中,比较有特色的是3个建于清末年间的古戏台。分别是水仙爷戏台、妈前戏台和城隍庙戏台,惠东全县现存古戏台共5座,范和一村就保存3座戏台。3座古戏台之中当数城隍庙戏台历史最为悠久。城隍庙戏台始建于明朝泰昌元年(1620)。这是水仙爷戏台的背面,绿琉璃瓦剪边,正脊中部置宝葫芦,从这个角度才能看出来是一个古老的建筑,正面因为年久失修,很有些破旧。
  水仙爷戏台对水仙宫,内供奉水仙爷;妈前戏台对烈圣宫,内供奉妈祖;城隍庙戏台自然对着城隍祖庙,供奉的是 “褒善贬恶”的城隍老爷。每到特定的时候,当地村民都会请戏班在戏台上演出,此风俗至今保留。其余两座戏台基本与城隍庙戏台类似。每个古戏台前面都有一个小广场,是观戏的场地。正对戏台的必然是一座庙宇。
  戏台作敞开式,台高0.9米,面宽7.8米,进深10.6米。走进水仙爷戏台,发现这里空空荡荡,只有村民放在这里的一个破旧的椅子和一个小板凳,估计是村民休息用的,地面用水泥休整过。在阳光灿烂的时候,这里都非常阴凉,看来村民会经常来这里纳凉。村民还有自己的戏班子—范和业余白字剧团,专门唱白字戏。白字戏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稀有剧种。
  前为戏台,后为更衣室,中间用木板隔开,两侧有拱形门通往后台,后墙中部开一圆形窗。墙面已经是斑驳陆离,看来一看情况下是每人使用的。范和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敬神,凡演戏必奉神,并且形成牢固的习俗。一年12个月里,范和村总有祭祀戏活动,因此3个古戏台就不够用了,于是村里又新修了四个戏台。
通往大海的涌
  在水仙爷戏台的背后,一条通往大海的涌,有两座桥连接两岸。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妈祖神像从巽寮请回范和过端午节,农历十月十五又从范和送回巽寮,过完冬至和春节。相传这一传统已经延续近300年。
  在随后600多年时间里,这里历经沧海桑田,随着海水不断往后退,村庄也紧跟着退海之地,不断向海滨延伸,日渐移至陇仔坎一带,最终建在山顶(即猪山)旁,名曰饭罗冈。走在小村里,看见村民在小巷晾晒的衣服,十分有生活气息,这可是现代都市所很少能见到的景致。
  许多小屋虽然经过了修缮,但依然能见到过去的模样,即使是黑瓦的屋顶,都很有特色,它的建筑与南方很多的有所不同。村里像城隍庙那样的古庙宇,还有玄帝宫、水仙宫、烈圣宫、关帝爷厅等大大小小总计11座,我们还没来得及找到这些遗址的。也有不少的房屋年久失修,几经荒废,屋里长满了杂草,不过正是这些保存完好的地方,也是我们参观的好去处,女孩子们忍不住会坐在门的石板上,拍几张纪念照片。
古老的石块
  很多村民家的门前,都还是过去建造时的大石块和石板铺设,虽然很多用现在砖瓦进行过翻修,不过那些古老的大石块依然牢固地竖立在屋面和四周,非常有年代感。范和村登山可樵,出洋能渔,拦潮晒盐,曾经富甲一方,这些巨大的石块也能体现出当年的富庶。
  随意走进了一家村民的四合院,地上依然能见到过去石板铺设的地面,老人家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去拍照,她说房屋失修,慢慢都垮掉了。不过对着大门的里屋,依然有着牌位和神龛,香火依然。虽然房屋排满了各种生活用品,地面却是干净整洁。
  在一个荒废的小院子里,一位老人在晾晒着米饭,在村里好几处地方都看到了地上晒着的米饭,我们问他是做什么之用,老人家说是晒干的米饭是喂鸡用的。
  青石磊建的小屋现在看来十分矮小,不过依然还是那么坚实,虽然看起来有些破旧,但门上还是新帖了对联,鲜红的对联与古旧的木板门相应,看起来那么别有风味。墙头的的花花草草垂下,使得整个小屋更有一份别样的感觉。
范和小学
  这座是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一栋具有明显西洋风格的建筑,墙体为白色,上下两层,共四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屋顶的墙面正中镶嵌着一枚大大的红星。非常引人注目,来之前,看到很多人都拍了这个建筑,原本它就是范和小学。走出学校,我们就离开了范和村,匆匆的走马观花让我们领略了广东最美古村落的风采,如果大家自驾经过这里,或者去巽寮湾的时候,一定要到这里感受一下古村落的气息。
  图文来源:新浪博客 行者老湖

发表于 2014-4-10 10: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好好保护呀!历史遗存!好好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0 14: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很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大亚湾在线 ( 粤ICP备12059854号 )

GMT+8, 2024-9-20 21:28 , Processed in 0.07715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