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开路、创新驱动、协同破题,惠州与湾区城市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
唱好协同联动歌 打好互利共赢牌 大湾区,大未来。 这里是人口磁场,这里有庞大市场,这里开放程度高,这里各类资源丰富,这里产业实力全球瞩目,这里正在打造两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正为惠州打开继改革开放后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期。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惠州吹响了奋进号角——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双区”建设具体实践,在发展理念、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全面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合作,在深度参与中实现互利共赢。 从仲恺到龙门,从产业的发展到项目的引进,从科创企业的孵化培育到淡水河治理,民记走读团行走在惠州大地上,成为惠州深度参与“双区”建设的见证者,感受“双区”驱动的强烈脉搏和美好前景。 恺众智汇园。 产业开路 强化产业对接推动形成跨区域产业集群生态圈 从济广高速公路园洲出口下高速,不到5分钟就来到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这里地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腹地,与东莞市石龙镇、石排镇及广州市增城区接壤,发展前景被众多企业看好。 在笔直的道路一侧,民记走读团惊讶地发现,百亿级项目正威(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现场,一期项目中的高端铜加工项目已经投产,办公楼已封顶。当得知项目从动工建设到一期部分项目投产仅花了5个月时间,民记走读团不禁惊叹,“不愧是创造了‘惠州速度’的项目。” 该项目是正威集团在大湾区落地量产的第一个高科技半导体关键材料项目。正威集团惠州项目总裁刘昭林介绍,一期项目中的2栋宿舍楼计划年底前投用,2号厂房高铁架空导线车间已完成地质勘探,后期将建设配套的标准厂房。此外,正威集团已开展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洽谈工作,将在产业园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在项目的另一边,大片土地已平整完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我们将投入16亿元建设基础设施,相信不用两年,整个园区的面貌将焕然一新,成为一座崭新的现代化产业园。”博罗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陈伟介绍,园区聚焦智能装备产业领域,发展精密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生产性服务、新兴领域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光学、医疗器械等产业。自去年成立以来,博罗产业转移工业园起步区共引进项目19宗,协议投资金额合计238.58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合计约738亿元。 在龙门大健康产业园,一走进惠州市深同跃实业有限公司展厅,造型可爱的儿童彩妆产品吸引了民记走读团。惠州市深同跃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饶志文介绍,公司从深圳搬迁到龙门,主要给欧美一线品牌代工儿童彩妆,部分单品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是一家“隐形冠军”企业。 这是龙门交通瓶颈打通后,后发优势充分发挥的一个缩影。目前,随着武深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龙门与广州、东莞、博罗县城、惠州市中心区实现快速连通,加速融入穗莞惠三地“半小时经济圈”,龙门大健康产业园至广州白云机场、深圳机场仅需一小时,这让龙门迅速变身成为“湾区新大陆”,吸引众多深圳、广州的项目前来考察。 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钟伟锋介绍,园区以“湾区健康城,龙门新生境”为愿景,重点发展医药与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绿色数据、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人工智能、高端装备、高端电子信息等产业,逐步形成“4+N”产业体系,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健康新城。目前,龙门大健康产业园累计入园企业126家,总投资额609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644亿元,年税收40亿元。 在惠阳区新圩镇,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作为其三大组团之一的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智能制造新高地雏形初现。 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首开区去年9月动工,预计明年5月竣工,可容纳200家企业,将引进高附加值企业或项目,聚焦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机器人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截至今年5月已签约企业39家,深圳企业占比超七成。 走在惠州大地上,民记走读团观察发现,惠州正以产业开路,扩大开放,以“千亿园区、万亿产业”为目标,一改过去村村点火的低端产业园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坚持把精力向产业集聚、资源要素向产业集聚、人口向产业集聚,主动吸纳承接“双区”城市高端产业外溢。 其中,在产业规划上,重点加强与深圳、东莞等市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与广州的装备制造、超高清视频、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对接,促进形成跨区域产业集群生态圈,助力大湾区建设,同时推动惠州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我市从市的层面聚力打造“3+7”工业园区,结合各县(区)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建设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先导区,形成制造业创新集聚高地、绿色发展高地和营商服务高地;各县(区)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需求,深入开展“比学赶超”活动——瞄准先进城市,找准对比标杆,比出激情和信心,学出举措和办法,赶上先进标兵,走出舒适区,以全产业链生态集聚方式规划建设千亿级高水平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例如,惠城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为目标,集中资源高水平建设金山新城、惠州湾产业新城、东江湾产业园和国际生物健康谷四大产业平台,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中心区。 与此同时,惠州全市上下积极向先进城市学习,大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提高服务水平,项目落地的“惠州速度”不断被刷新。饶志文说,由于深圳土地成本高,当企业试图扩产寻找新的落脚城市时,龙门大健康产业园让他体会到了“被服务”的感觉。 今年4月30日,《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出台。这是我市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的一大动作,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对接,探索产业共建模式,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要引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力大湾区城市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我们将全面准确把握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的核心元素、规划思路、发展方向、建设目标,谋划重大平台建设。”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黄俊堂介绍,惠州将探索共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推动潼湖生态智慧区巩固提升发展水平,重点以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为主战场,聚焦主导产业链,不断丰富潼湖生态智慧区的粤港澳合作元素,引进粤港澳高端资源开展产业合作,打造并拓展广深港澳发展空间重要载体。 惠州天安数码城科创公园。 创新驱动 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建设创新资源产业化集聚地 在仲恺恺众智汇园,惠州市瑞时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极具设计美感的智能门吸引了民记走读团的目光。与传统门不同,这些智能门不但能识别身份,还兼顾智能家居控制功能。这种智能门是IOT生态新型门,不但开创了国内门业数字化和智能门产业新的商业模式,也让该公司一举成为国内智能门头部企业,跻身“智能门标准委员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该公司CFO谢富平介绍,企业成立之初就组建了技术团队,成员来自华为、韩国LG电子、TCL、法雷奥等企业。以技术研发推动发展,是企业在短短9年抢占行业制高点的重要原因。 创新驱动发展,于企业如此,于城市的发展亦然。近年来,惠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当中的佼佼者当数仲恺,“十三五”期间,仲恺科技拨款占区级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R&D(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5.5%,日益成为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示范高地。 “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已然来临,惠州正大力对接深圳等地的科技产业,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建设创新资源产业化集聚地。在这其中,仲恺同样冲锋在前。福布斯中国日前发布2021年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50强,仲恺园区企业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双双上榜,入围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领域榜单;TCL、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投资建设TCL模组整机一体化、中集新能源、赣锋锂业等一大批优质企业项目;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今年广东省13家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之一…… 今年4月27日,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广东首航智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项目奠基,项目建成后,对促进仲恺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完善产业布局具有积极意义。 在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港籍企业家、惠州市聚飞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东开始了自己继香港、深圳后的第三次创业。聚飞光电高端LED产业基地项目研发生产的背光LED器件,可以做到在巴掌一般大、如纸般薄的一块板上布置3000多个Mini LED,并达到8K高清显示程度,让企业进入创维、海信、TCL、京东方、深天马、友达、华为、三星等一线厂商及终端客户供应链体系。宋东介绍,惠州正加速形成汽车配件产业聚集地,今年公司已经把车载产品迁到惠州进行规模化生产。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越来越多高新企业在仲恺大展拳脚;一方面,仲恺正在统筹全区资源建设孵化器,大力培育“双创”体制,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据介绍,目前,仲恺孵化器面积达78平方米,加速器联盟面积达100万平方米;众创空间9家,孵化器21家;众创空间创业团队119支,孵化器在孵企业617家,累计毕业企业399家,加速器联盟入驻企业369家,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综合性孵化器运营模式。据统计,全区孵化载体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82家。 不仅科创产业资源汇聚,2021年起,仲恺财政预算每年投入2000万元建设科技金融集聚区,计划通过3年努力,引进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30支及证券、投行、保险等金融机构30家,培育大中型供应链金融企业3家,建设一个国家级科技金融孵化器,与深圳前海管理局合作建立“前海后湖”基金小镇,架起与深圳的基金桥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厚实的金融支撑。 而在惠城,总投资约70亿元的惠州天安数码城项目从引进开始就不断吸引外界的目光。天安数码城集团在全国14座城市开发、运营和管理了23座园区,孵化、培育100多家上市企业。 近日,民记走读团来到金山湖畔看到,惠州天安数码城科创公园生意盎然,数字博物馆已建成开放。天安数码城集团副总裁、惠州天安数码城董事总经理何文推动了东莞天安数码城等多个天安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据其团队调研发现,近三年来,深圳、东莞等地的优质企业正在加速抢滩惠州,也正是这个风向标让天安数码城集团看到了惠州的发展潜力。 何文介绍,天安数码城园区内深惠企业之间的链接,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场景建设与运用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上,而惠州正在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打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促进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这是我们入驻惠州的原因,也是未来我们园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何文称,惠州天安数码城将整合旗下在大湾区11个园区的资源,大力打造“1+2+X”产业格局,以数字经济产业为主导,以智能制造和医疗健康产业为支柱,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总部金融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为配套的产业发展体系,引入一批战略性优质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将惠州天安数码城建设成为产城人文高度融合的示范性园区。 据市科技局统计数据显示,围绕“2+1”现代产业打造专业化的孵化链条,惠州已初步形成仲恺电子信息产业、大亚湾精细化工、惠城区互联网的特色专业孵化链条。截至今年4月初,全市国家级孵化器增至7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持续优化。 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 协同破题 协同治理联防联治筑牢大湾区生态屏障 白鹭不时翩翩起舞,市民悠闲垂钓散步,两岸绿树随风摇曳……夏日的午后,民记走读团来到惠阳体育文化公园淡水河畔,眼前的这一自然生态美景令人陶醉。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淡水河榜上有名。 上世纪90年代,广东进入初级工业化时代,淡水河也由清入浊,并陷入“反复治、治反复”困境。从又脏又臭的河流,到入列我省十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榜单,淡水河治污工程耗时20多年,这也是该工程被沿河百姓发自内心认为是民心工程的重要原因。 为何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这还得从淡水河的特殊性说起。 淡水河是东江水系二级支流,发源于深圳市梧桐山北麓,流经惠阳,在惠城区马安紫溪口汇入西枝江。淡水河全长约95公里,其中惠阳段长58公里。 2008年,因污染严重,淡水河治理被纳入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事项。深惠两地开展跨界合作治理、持续攻坚,淡水河水质不断改善,于2012年消除了黑臭现象。 但是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加上配套管网及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需求,淡水河水质出现反弹,截至2018年水质仍为劣V类。 2018年12月,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发出2018年第一号令,要求以包括淡水河紫溪在内的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为重点,开展全面攻坚劣Ⅴ类国考断面专项行动。2019年,省生态环境厅要求制定深惠跨界河流达标方案,统一治理标准、统一建设时序,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共同实施跨界流域治理工程。 “在与深圳的协同治理中,遇到的主要难题是部分插花河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清责任。”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污染防治中心主任黄锦容介绍,在治污攻坚时期,深惠两地均以大局为重,主动承担流域治理任务,“谁有条件谁就多担当一点”。 张河沥和马蹄沥上游位于深圳坪山,下游在惠阳秋长,惠阳区分别于2016年、2017年开始实施“两沥”入淡水河口截污治理工程,将深圳上游来水以及惠阳区排放的污水同步接入污水主管,有效解决“两沥”污染问题,缓解了淡水河省考西湖村断面水质达标压力;2019年深圳坪山实施张河沥沿线管网截污工程,也将深惠两地上下游入河排污口一并进行接驳,将沿岸污水一并纳管处理,彻底解决了污水直排张河沥的污染问题。 同时,深惠两地还建立了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约定共同监管插花地环境基础设施及污染源,信息共享,共同推进。“我们建有微信群,沟通机制很顺畅。若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则一起到现场处理。”黄锦容说,得益于双方的共同努力,有效解决了淡水河沿河排污口治理和丁山河、黄沙河、屯梓河等跨界支流治理难题。 为彻底整治好淡水河,惠阳区制定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三年共投入约44.6亿元,集中全区力量开展淡水河水质达标攻坚战。期间,惠阳全面补齐治污设施短板和配套管网缺口。2018年以来,惠阳区新建、扩建5座污水处理厂和6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53.0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同比2018年前(27.5万吨/日)增加了93%,有效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2018年至今流域新建管网372公里,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实现了旱季污水不入河的目标。 经过三年持续攻坚,淡水河流域污染减排成效不断凸显,水质明显改善,淡水河国考紫溪断面和省考西湖村断面分别于2019年11月和12月实现达标,彻底消除劣V类。随着治污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化,淡水河水质持续改善,去年国考紫溪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Ⅲ类标准,16条支流河涌全部消除劣V类,20年多来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成功打赢了淡水河治理翻身仗。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深圳的联防联治,共同致力淡水河水质巩固提升。”黄锦容说,同时积极对标深圳,通过“治水”促进“治城”,利用淡水河优质水环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
整治后的淡水河。 淡水河的跨界联动整治,是我市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成功范例。 《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提出,协同开展生态环境治理,联合周边城市加快完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河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等的共同防治工作体系。 经验表明,协同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关键在形成多部门、跨区域、跨城市联动的系统治理体系。 民记走读团从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在规划层面,我市将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围绕重要山林、海岸带、生态廊道等区域性生态要素,与周边城市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市生态环境局表示,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推进协同治理,强化联防联控。如淡水河治理,今年将重点实施丁山河、屯梓河、黄沙河等跨界支流的雨污分流和接管纳户改造工作,不断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建设;协调深圳市龙岗区加快20万吨调蓄处理系统建设,健全深惠两地初期雨水的预警预报机制,提升应对能力,有效减少初期雨水入河污染通量,确保河涌水质持续改善。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将不断强化大气环境管理决策科技支撑,持续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进一步加密与周边城市的沟通交流频次,学习借鉴其先进治理和管控经验,强化区域臭氧污染联防联控,与大湾区城市共同应对臭氧污染。 在联合执法上,深莞惠三市也形成了协同机制,根据今年初三市联合印发的《深莞惠三市生态环境联合交叉执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三市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联合交叉执法行动,三市相邻县(区)、镇(街)每月组织开展一次联合交叉执法行动,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促使跨区域“散乱污”企业(场所)得到彻底整治,工业污染源保持稳定达标排放,深莞惠区域的跨界河流水质和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绿色生态是惠州的城市底色和优势。在大湾区城市群抢抓“双区”建设机遇的当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惠州,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共同完善大湾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坚决筑牢大湾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 龙门大健康产业园。 民记走读团有话说 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 把握机遇筑巢引凤 在“双区”建设机遇下,惠州具备充足的企业孵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空间,产业链配套齐全,发展成本相对较低,吸引力正在增强,并且我们抓平台建设、抓产业发展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接下来,惠州要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是强化人才培养、支持大学科研,确保大学和企业研究机构有足够人才,并在落实科研经费抵税政策、保护专利、刺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方面持续发力,引进培育孵化更多人力资本和领先的研究型企业,打造区域知识网络的枢纽,构建支持新创意产生、讨论、尝试和完善的环境,利用科技和技术人才集聚的“3+7”工业园区推动发展,实现技术追赶和创新驱动。 百年惠州知识问答 (答案在本期找) 1.以“千亿园区、万亿产业”为目标,惠州正在聚力打造几个高水平产业园区? A.3个 B.7个 C.3+7个 D.8个 2.惠州至今拥有几个国家级孵化器? A.5 B.6 C.7 D.8 3.2021年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50强中,惠州有几家企业上榜? A.2 B.3 C.4 D.5 4.淡水河在哪一年实现国考紫溪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Ⅲ类标准,16条支流河涌全部消除劣V类? A.2016年 B.2018年 C.2019年 D.2020年 5.惠州跟哪几个城市建立起生态环境联合交叉执法协同机制? A.深圳、河源 B.广州、东莞 C.东莞、河源 D.深圳、东莞 ●指导: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特别策划: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承办: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本期知识问答正确答案依次为:C、C、A、D、D) ■本版文字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 冯丽均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 冯丽均 香金群 谢宝树 邱若蓉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 杨建业 汤渝杭 来源:今日惠州网 采用旨在分享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